如果他将女孩推出地铁门的时间再晚一点,她是不是会被夹伤,甚至死亡? 纵使,刚开始,这个男孩是被骚扰,但是,他也有文明处理这件事情的选择。比如,我们深入地去思考一下,可能就会得出这样一个测算模型: 按照这种算法,我们可能前期能够去拓展的市场的天花板只有3%。对我们自身而言,之前,我们开拓企业客户是点对点的;现在,我们开拓企业服务商是点对面的;以前,市场开拓的速是“1+1”,而现在,市场开拓的速度是“1x10+1x10”。 一、为什么说1%的比例是妄想? 1.这个算法太粗放,经不起推敲 “这个市场有多大,我只吃下1%也是非常可观的”,类似的说法在创业圈不绝于耳,而且,更关键的是创业者在说这句话的时候,往往在内心其实还充满了对这个比例远不止1%的幻想 然而,喧哗与躁
这说明公司对营收规模有追求了,有一个短期内要达成的任务,快速拉动营收多半依靠巨额依靠巨额投入,不可持续,所以这个短期行为背后一定有短期目的,很可能就是融资或上市。
我们当时就想着,平台一旦成型,将很快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,流量大了之后,我们就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,到那个时候,我们赚钱的门道就多了,对上游,我们每一条产品线都可以收供应商的佣金;对中游,我们可以收取企业服务商的年费、月租费、增值服务费、广告费;对下游,我们可以收取咨询费;另外,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商,做互联网金融……就这样想着想着,我们越想越来劲,甚至有些信以为真了,所有的工作都按照平台的思路去推进,就仿佛我们已经是一个流量巨大的平台。但是淘宝之所以每一个犄角旮旯都能挣钱,关键不是因为淘宝做得有多漂亮,多有名,而是因为淘宝平台有如此巨大的流量。
如果我们能手握10多万家企业客户资源,到那个时候,我们基本就可以到D轮乃至于上市了…… 我们心里暗自一思量:现在这个互联网速度,到处都是红海,我们能赶上这么大的一片蓝海,实属万幸;人老美能干到40%,我们这1%的估算比例还是比较保守的,我们这团队背景也挺闪耀的,差也不至于差的太离谱,5%应该还是可以的。 这样的转型思路看起来无懈可击,给在前期士气已经遭受重创的团队打了一阵强心剂,整个团队又像打了鸡血一般,重振旗鼓,各种开会,改产品结构,改宣传手册,改市场方向,改销售话术……实际上,这个战略转型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效果,企业进驻的速度的确要比以前更快了。嗯,前景一片光明,这事可干! 后来我们发现,实际走的路远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顺畅,甚至可以说走得很特别艰难。
谈用户,平台两端的用户群还算明确,一端是传统企业服务商,一端是有管理需求的企业客户;谈价值,给上游企业服务商提供互联网工具,提升自身竞争力,给下游服务商提供管理系统,规范管理,节省成本,所以可以说也的确是有价值的。但是当梦想照亮了你的方向,赋予了你能量之后,怎么样才能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去靠近自己的梦想就至关重要了。
把你需要5年实现的梦想拆解到每一年可预期的目标,再把第一年的目标拆解成每个季度的目标,再把1个季度的目标拆解成每个月的目标。
凭什么?!就那么三五个人,两三条抢,我们耐以生存的产品多长时间可以上线?上线之后多长时间可以给客户试用?多长时间可以成熟全面推广?2年1%,那3个月内要实现什么目标?半年内需要实现什么目标?第一年需要实现什么目标才能保证第二年可以完成这个目标? 这些问题可能高层也有想过,但是似乎并没有给到我们一线员工更多可操作可执行的实现路径,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基本都处于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。 小米吃了线下的亏,雷军今年立下了5年开1000家线下店的Flag,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,多拿几十亿美元,一年就能砸他个1000家店,像打车、外卖一样靠补贴结束战斗。
第二层是Google和微软中国的班底,这是雷军替金山挖人以及离开金山做天使投资人期间结识的同志,以林斌为首。document.writeln('关注创业、电商、站长,扫描A5创业网微信二维码,定期抽大奖。
最近21世纪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《一位小米前员工的财务告白:期权如何处理让我纠结》。 但是到了2014年之后,被小米动了蛋糕的对手都醒了过来。
刘诗诗平
员工可以情绪化、可以生气,但老板不能。” 药品+互联网市场本身来看: 第一,用户需求不足,刚需薄弱 业内人士认为,用户活跃度是
但是,Spin在奥斯汀的投放也不轻松,仍在持续与当地的市政府协调。 后来他常常想,当初第一次创业失败后,如果团队不解散,而是坚持下来换个方向继续做
为了用户体验,从P2P转型B2C 实际上,友友用车之前叫友友租车,最早成立于2014年,主要业务是私家车共享平台。 意识到自己被外部环境以及
1997年雷军在金山遭遇第一次重大打击,盘古组件失败,跑去CFIDO论坛上灌水了半年,这个论坛上的常客还有丁磊和马化腾,那时候雷军已经是中关村的